汲古賢智慧 育時代新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邏輯學》課程思政教學實踐

發布者:伟德官网手机版發布時間:2024-10-31浏覽次數:33

在邏輯學學科的發展長河中,長久以來存在着“李約瑟難題”,認為形式邏輯體系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所缺失的。同時,邏輯學史上曆經百年考驗的“羅素悖論”、“意外考試悖論”等,根據西方邏輯學體系的推理規則和公理系統也無法給出正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為中華民族的根和魂,或許正是對前者解釋和後者解答的突破口。汲取中華傳統文化智慧,構建新時代語境下邏輯學教與學的方法論,是我們亟需主動作為的課題。

古今對話,實現課堂内外聯動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包含的曆史典故、經典人物等,随着時間流逝能夠經久不衰,經受住曆史的考驗,成為深深镌刻在每個中國人心中的記憶和基因。課堂不僅是學科理論的陣地,也是每一位學生的人生驿站。用經典人物事迹養分學生充電,為未來的人生和職業發展提供持久動力,是邏輯學課程思政建設的重要責任。

曆史上真實的唐玄奘曾遊曆多國,曆經千難萬險前往印度學習《瑜伽師地論》達五年之久,學成歸國後主持編撰《大唐西域記》,為中印文化交流,特别是印度因明邏輯在中國的傳播做出了巨大貢獻。《西遊記》的故事也是學生耳熟能詳的叙事,通過将西遊記角色以動畫形式活靈活現地呈現在課堂上,既為假言命題及其推理這一知識點的講授增加了趣味,也能使學生積極參與進來,主動創設各式各樣的假言命題推理情境。學生作業中腦洞大開的設計,結合元宇宙元素、無人機取經等方式,在課堂上展開思維碰撞,為後續課程建設積累了寶貴的教學資源。

虛實結合,構建知識前後聯系

邏輯教育教學具有明顯的抽象化、形式化特征,因此極易遠離生活、遠離實踐,在學生群體中無法引起共鳴。如何将形式邏輯中的符号變成可觸摸、可感知的實體,實現教學内容的生動化,是擺在教師面前的一道難題。日常生活中的交流、媒體報道、商業合同及法庭辯論中都蘊含着豐富的邏輯知識。魯迅在《論辯的魂靈》中以邏輯謬誤的形式,揭露了當時社會上一些反對新思想、反對改革和毀謗革命者的荒謬言論。學生通過小組共同任務的形式,完成傳統詞項邏輯中對三段論推理規則的探讨,同時也增加了對謬誤與詭辯中形式謬誤的認知,為後續内容學習奠定了紮實的基礎。

  (圖為學生課堂上圍繞《論辯的魂靈》做小組任務讨論)

雲旅遊軟件“雲遊中國”與大學生特種兵旅遊經曆在教學中相得益彰,在領略祖國大好河山的同時,歎為觀止的中華古建築如河北趙州橋、西安小雁塔和山西應縣木塔等漸次呈現,教學内容中因果推理的穆勒五法出現在學習任務中,學生通過“觀察”,學習求同、求異等方法如何構建,為後續章節中科學說明的歸納-統計模式學習做好鋪墊。

依據知行合一,引導師生學思相長

邏輯思維能力的訓練和習慣養成是循序漸進的,在學業評價上既要注重過程性考核的全面性,也不能忽視結果考核的客觀性。過程性評價的體現形式多樣化,重内容輕形式,重質量輕數量是主要指導思想。比如學生可以用參加學校演講、辯論或者組織活動的策劃方案等代替某次課程作業,作業形式不限于文本、視頻、聲音、動畫片段等形式。以傳統文化中的哲學思想、文學藝術、道德倫理、傳統醫學、傳統曆法等為載體,設計邏輯推理題目,實現學思用貫通,完成知識在潛移默化中的遷移。

教學過程始終貫穿中華傳統邏輯經典事例和著作的引用,考核中涉及《論語》、《墨經》等經典文獻中的邏輯思想,要求學生分析其中的邏輯論證,并發表自己的觀點和學習感悟,考察學生對于邏輯學知識掌握程度的同時,将思政育人目标細化于考核指标中,探求傳統文化智慧能否對構建中國自己的邏輯學體系提供新思路新角度,對回答西方經典邏輯悖論提供新方法新路徑。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蘊涵着深厚的邏輯思辨資源,無論是墨家的名辯、論語的論證,還是詩經的類比聯想、易學家的邏輯理論,其中既有形式邏輯的大量陳述,也有中國邏輯思想的方法論價值。進一步挖掘傳統文化中的課程思政資源,将這些課程思政要素融入邏輯學課程教學中,從而實現對學生知識傳授、能力培養和價值塑造的有機統一,實現學生專業學習和傳承中華文脈相統一,個人成長和秉持家國情懷相一緻培養出既有專業素養又有文化自信的新時代人才。


(圖為學生展示分享曆史典故中的推理)

 

 


Baidu
sogou